1 混凝土构件外观缺陷可分为露筋、蜂窝、孔洞、夹渣、疏松、裂缝、混凝土的结合面等。混凝土构件内部缺陷主要包括不可见的孔洞、疏松、不良结合面等。缺陷虽然是在结构工程施工时形成的,既有结构也要对缺陷进行检测。
2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 50204规定了外观缺陷的检测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均属于直接方法,可用于结构工程质量检测和既有结构性能检测。委托方有要求时,可通过剔凿、成孔等方法确定外观缺陷的深度。
3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规定了超声波法和电磁波反射法的检测方法。现行行业标准《冲击回波法检测混凝土缺陷技术规程》JGJ/T 411规定了冲击回波法的检测方法。
4 混凝土为非匀质材料,不同品种和强度的混凝土内各种波的传播速度并不是恒定值。在进行了间接方法测试后,为了保证定位准确,应采用局部钻孔、取芯或开凿的直接方法对内部缺陷进行确认。
5 一般的检测标准均不允许对有缺陷处混凝土进行检测。当对构件的性能或能力进行定量评定时,缺陷处混凝土的强度或性能可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的规定进行检测。
6 混凝土构件的缺陷应按结构建造时有效的验收规范或技术规程的规定,分类并判定所属严重程度。无论是构件能力的评定还是既有结构性能的评定,都可以考虑缺陷对构件承载力、适用性和耐久性的实际影响。
7 本条的规定适用于结构工程质量的检测和既有结构的检测。结构工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可归为缺陷,既有结构的裂缝可归为损伤。
8 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 317提供了裂缝原因的判定方法。判定开裂原因便于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我国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施工和验收等技术标准均不允许结构工程存在裂缝。结构工程出现的裂缝可归为缺陷。
9 造成混凝土构件开裂损伤的原因有环境温度、太阳辐射热、位移与变形等间接作用、重力荷载等直接作用、混凝土体积膨胀作用和钢筋锈蚀等。造成构件混凝土出现损伤的因素有环境侵蚀作用,化学物质侵蚀作用,生活和生产活动的磨损,火灾的影响,碰撞、爆炸和地震作用等造成的构件损伤破坏和坍塌等。本标准不对已经破坏和坍塌的构件10 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裂缝防治技术规程》JGJ/T 317对裂缝种类和原因的判断有明确的规定。施工阶段的裂缝可归为缺陷,使用阶段的裂缝可归为损伤。既有结构检测时这两类裂缝可能并存。使用阶段开裂原因的判定有助于结构性能的分析。
11 本条仅列出混凝土结构裂缝原因判定后的检测与评定方法。本条第3款提出的受弯构件的开裂,是指梁板受拉区的裂缝。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虽然有裂缝宽度的限值,但是一般情况下受弯构件不会出现这种裂缝(限制裂缝的公式相对保守)。出现这种开裂的因素较多,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他裂缝原因的检测可参见本标准第5章的规定。
12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现场检测技术标准》GB/T 50784对混凝土碳化深度的检测有详细的规定。
13 混凝土的损伤一般可以观察(有时需要剔除表面装饰层),有需要时可量测受损的尺寸或深度。混凝土构件的损伤检测应在损伤原因识别的基础上,根据损伤程度选择检测项目和相应的检测方法。
14 环境作用损伤包括冻融损伤、风沙等的磨损、土壤硫酸盐结晶损伤、环境水中的硫酸盐化学侵蚀损伤等。化学物质的侵蚀损伤主要指生产过程中的酸碱盐等物质造成的损伤。气蚀是普通气流或水流造成的损伤。构件混凝土表面出现这些损伤是达到耐久性极限状态的标志。构件出现这种标志,表面应该采取修复措施,并不等于构件的寿命终止。爆炸、碰撞、地震和火灾等造成的损伤,不能视为耐久性极限状态的标志,但会对构件的耐久性构成影响。
15 提出了结构早期受冻损伤与混凝土遭受冻融损伤的判定方法。
6 将火损结构分成5种状态,以便于检测和评定。已坍塌的混凝土构件一般已经没必要进行构件损伤检测。本条第1款的状况为装饰层完好或仅出现被熏黑现象;本条第2款的状况为装饰层脱落、构件混凝土被熏黑或混凝土表面颜色改变;本条第3款的状况为混凝土出现龟裂、剥落、钢筋外露等损伤,但构件没有超过有关规范限值的位移与变形;本条第4款的状况为梁类构件产生明显的不可恢复的变形、严重开裂,墙柱类构件产生明显的倾斜和梁柱节点出现位移和破坏。
17 评估受影响层厚度,检查是否存在空鼓。对表面或表层混凝土性能劣化的区域,可检测力学性能等。对构件损伤状态的区域,宜测定构件的位移和变形;也可在已出现破坏的构件上截取钢筋与其他区域钢筋的力学性能进行比较。
18 对未封闭在混凝土内的预应力锚夹具等,可直接测量锈蚀和损伤。
19 本条所称的损伤包括环境等作用的损伤和火灾等灾害的损伤。本条所称的性能包括构件的承载力、适用性、耐久性和抗坍塌能力等。
您正在向检测专家团队咨询问题